股票操盘时间 江南商人看来1688年的武昌兵变竟然是因为康熙贪图美色而导致的_叛军_民间_中国
关于1688年的武昌兵变股票操盘时间,中国方面的史料多是关于兵变过程的记录。不过当时到访日本的中国商人特别是江南地区商人留下的记录中有许多民间人士关于这一事件的看法和关心。这在中国史料中是几乎没有保存。这些记录极为生动。反映了当时江浙地区人士,对政治动向的关心,深入解读的话,可以看出民间对于清朝的统治态度。
一、武昌兵变略述
根据『圣祖实录』『圣武记』等中国方面的史料,1688年发生的武昌兵变的直接导火索是裁兵。三藩之乱时,湖广乃平叛的前线。为了加强湖广地区的军事力量,清廷在原有督标三营的基础上,增设两营,每营千人,由时任湖广总督的蔡毓荣率领。三藩之乱结束后,湖广地区陆续裁撤这些临时设置的兵员。至1685年,在先后继任总督董卫国徐相国二人的主持下,已裁撤三千人,均为前任总督蔡毓荣所招募之兵。1688年3月,康熙裁撤湖广总督,其下属标兵也随即被裁,5月这些被裁撤士兵以夏逢龙为首起事。兵变波及范围主要是湖北一省内的荆州至黄州一线而已。但7月随即被各路来兵所镇压。
这基本是清朝官方口径的叙述。不过有意思的是,存留于日本的部分史料中却记录了当时东南沿海民间社会中关于此次事件的种种流言。其真假虚实姑且不论,这些流言在东南沿海居民间的传播则是事实,也反映了当时民间舆论流传的实际状况。
展开剩余89%二、华夷变态介绍
记录这些民间人士言论的史料集成名为『华夷变态』。『华夷变态』是德川幕府于1732年以历年的『唐船风说书』为基础编纂的史料集成。其序言说,
「崇禎登天,弘光陷虏,唐鲁才保南隅,韃虏横行中原,是华变於夷之态也」。故其题目『华夷变态』
意指中国由华变夷。
作为编纂基础史料的『唐船风说书』是江户初期来航长崎的中国商人应日本方面要求而提交的有关海外(中国以及东南亚等国)情报。基本可以认为是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为民间所共有的认识。
三、东南沿海民间有关武昌兵变的流言。
武昌兵变发生后,由于江浙地区与湖广地区交通较为方便,所以得知的信息也比较丰富,给日本方面提供的情报中也有将为详细的记录。相比之下,闽南和广东地区则不知或者对这一兵变知之甚少,多数回答均为不知道,或不知详情。
江浙地区商人提供的情报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湖广总督蔡氏隐藏从吴三桂手中得来的美女,没有献给康熙,所以康熙一气之下革除其兵权,从而导致兵变。
2、叛军改清朝服饰为明朝服饰,打出荡虏的旗号。因此部分民间人士对这些叛军有反清复明之期望。
3、搞不好,俄罗斯和噶尔丹会趁此机会进攻大清,可能天下大乱。
4、关于具体的战斗,叛军军纪严明,清军四处劫掠。清军中的汉人军队有投降叛军,叛军前线优势很大等。
5、天降灵异,康熙药丸。
6、康熙帝施政不妥等。
首先
关于康熙好女色而致兵变,1688年7月8日入港长崎的中国商人有如下报告
吴三桂有美女二人,名曰四面观音和八面观音。吴三桂兵败之后,二位美女落入湖广总督蔡毓荣手中。蔡氏仅将四面观音献给康熙。四面观音甚得康熙宠爱,康熙不由地发出,世间不会有比如此美女更好的妹子了的感慨。四面观音告知康熙,还有一人八面观音在总督蔡毓荣处,康熙得知便命令蔡氏献上八面观音,谁知八面观音病死于前往北京的路上。于是乎康熙一怒之下变革除蔡氏兵权,将其发配满洲。
松浦章老师对二位美女做了如上考察,认为二位美女的存在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不过至于康熙冲冠一怒革除蔡氏兵权是否确有此事,则不得而知。不过当时,江浙一带的民间传着康熙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消息应该是可信度较高的。至于此事为何没有在中国史料中得以保存,可能是由于清朝对出书著述的严格审查而导致的。从后文的魏源的圣武记中也不难看出,对部分史实的记录有很明显的改动痕迹。
(2)叛军反清复明。
在魏源编写的圣武记中记录叛军是为「大元谋主」,即为了复兴元朝。不过这极有可能是经过掩饰和修改的。根据来自日本商人的报告,武昌兵变中打出的似乎为复兴明朝。
同样根据1688年7月8日入港长崎的中国商人的报告
叛军首领的旗印为兴汉灭虏大将军,其总兵力在二十日之内就达到了十万之众。
其兵力可能有所夸张,但旗号却明显是有驱除鞑虏之意。与之类似7月10日入港的153号南京船也有类似的报告
这些叛军皆易大清之风俗,脱有赤熊花纹之帽子,换大明衣装。
可见,魏源似乎为了隐蔽叛军有复兴明朝的意图,而刻意改成了元朝。还有一些还有一些报告提到了,如果有明朝末裔或前朝大臣乃主持大局,那么事情或许会发生变化。可见民间是有对复兴明朝的期待的。
(3)噶尔丹及罗刹国的干涉。
当时的江浙人民也极具国际视野,认为外国有可能趁此机会入侵大清,大清危矣。如7月10日入港长崎的145号宁波船有如下报告。
大清为东鞑靼,除此之外还有一国名为西鞑靼。东西两个鞑靼虽然有点缘分,但是内心还是将彼此视为对手的。如果西鞑靼知道此时大清内乱,有可能趁机进攻过来。
此处西鞑靼指噶尔丹领导的准噶尔汗国,1688年当年,噶尔丹就率军入侵杭爱山,迫使喀尔喀蒙古南迁,1690年继续率军进攻喀尔喀蒙古,此举引起康熙帝不满。因此康熙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军。可见当时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关系紧张,这种流言也并非空穴来风。
此后7月11日入港的154号南京船还报道俄罗斯有可能干涉的消息。
康熙是顺治的第三子,只是因为嫡子跛足,所以让康熙继承皇位。去年,康熙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此举激怒了这位嫡子。「我乃嫡子,接受大清之神宝乃理所当然之事,只因病体无奈让位于弟,若我无子,此举无可厚非,但我既有嫡子,本应由我儿居住的东宫,由康熙之子居住,此举等同于篡位」。这位嫡子现在满洲名为乌喇之处,但此处兵少,听说已经向一个名叫罗刹的国家借兵。在太皇太后还在世时,乌喇尚无任何动静,不过太皇太后去年冬天去世,乌喇已经派兵出征北京,大清也因北京军力不足,征调各省兵马前往迎战。双方似乎已经开始交战。所以此时湖广空虚,虽是一起小小兵变,但以此为契机,各处兵马蜂拥而起,大清可能要慎重对待。
关于这一清朝内乱,其他来航船只虽然也偶有提到,不过康熙似乎没有跛足的哥哥,关于这一叛乱,我粗略查了一下也没有相关记录。这个勾结罗刹国的内乱应该为当时的流言之一。
(4)对战斗的描述。
关于具体战斗更是流言四起,不过明显都是站在叛军的角度提供情报的商人较多。8月1日入港的173号宁波船就提供的更加详细的信息。简单归纳如下
1、叛军首领自命为替天行道荡虏大将军,且叛军军纪严明,并无加害人民之举。但清军所到之处则一片狼藉,居民深受其害。
2、叛军优待士兵,吸引众多士兵来投降。但清军则区别对待满汉士兵,给钱少,还让人打先锋。所以后来在战斗之初,叛军士兵往往呼吁清军阵中的汉人士兵投降,而响应者也甚多。
3、六月份叛军水淹荆州,清军方面满汉士兵共死亡约两万余人。
8月5日入港的179号南京船则表示了对叛军攻势的担心。
该船报告说,若是叛军攻下安庆,则南京危矣,所以位于南京的招抚将军就派其副将率领3000人加强安庆守备。此外江西九江也落入叛军之手,也听说湖北省外的很多地区也处于叛军控制之下。而且看来,汉人已经团结一致,准备对抗满洲人,这可能成为大清动乱之根本。八九月间,北京来的满洲大军将到达湖广,这一战将决定双方的气运。
虽然在实际上,叛乱在7月末就结束了。不过消息并未传到江浙地区。故此时来到日本的中国商人依然传达一些叛军处于优势的报告。甚至强调叛军利用清军中满汉不和的情况,策反清军中的汉人士兵。这似乎也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对于清朝统治的不满,对于叛军也是持明显的支持态度。
(5)关于天降灵异事件的报告
正如「石人一只眼」的故事,此次叛乱,民间也有流传一些灵异事件。8月2日入港的175南京船的报告
今年二月在高邮河底挖出三只铁质小箱子,其中一只箱子里面有顺治年号的铜钱十八文,另一只箱子中有康熙年号的铜钱二十七文。第三只箱子打不开,不知道其中有什么。不过顺治是在第十八年改元,今年乃康熙第二十七年,说不定箱子内的钱数就代表着年号数。这三个箱子都极为古老,不知道是哪个时代的东西。此乃奇事之一。
这一则报告就明显暗示着康熙年号将终结于第二十七年。不过遗憾的是最终没有成为现实。想出如此机关的人应该很伤心吧。不过这也和前述商人报告叛军处于优势一样,反映了江南群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情绪。
(6)对康熙本人的评价。
同样来自8月2日入港的175南京船的报告。
大清出征的士兵所到之处,劫掠当地居民。民间无论贫富都以为此乃大清之末云。而且近年来,康熙已非明君,诸多政事,并无可取之处。今年不当之行为以致叛乱,诸多政策更显无道之模样。
这里则强调了清军军纪涣散,和康熙施政不当。此时距清朝入关也不过半个世纪,当时清军南下江南时的种种屠杀,应该还没有被时人所忘却。故清军的军纪问题被多次提起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这估计也是当时江南商人表达出支持叛军的态度的原因吧。
总结
在中国方面的史料来看,武昌兵变不过是一个持续两个月的小小动乱。但是围绕这一动乱,民间流传了很多真假难辨的流言。这些流言少见中国方面的史料,不过却通过来航日本的中国商人,特别是江南商人的叙述,保留在的日本的史料中。这些传言不论真假,至少反映了当时民间和现在一样,一有大事,便流言四起。对这些流言的解读,或多或少的可以看出当时人对清朝的一种态度。
参考文献
松浦章「康熙年间武昌兵变在日本的传闻」(『明清时期东亚海域的文化交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吴伯娅「武昌兵变与康熙」(『清史研究』、1991年第6期)
林春盛等编、浦廉一解说『华夷变态』中册、(东洋文库、1981年)股票操盘时间
发布于:天津市